“常闻平乐莲花白,绝胜云安曲米香”诗句的由来

  《平乐府志》[1]记载:“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,善采百花酿酒,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,其酒多至数石,饮之香美异常,名曰猿酒。”猿猴肯定不是有意识地“采百花”酿酒,而猿酒很可能是猿猴吃剩或储藏起来的花果发酵而成的果酒。这与人类酿酒的起源颇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  近年来恭城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、平乐、武鸣出土的战国时期酒器也证明广西地区具有悠久的酿酒、饮酒历史。

 《平乐府志》还记载了一种名叫霸王鞭的植物:“霸王鞭其形相似,人家种作藩篱,有毒,其汁以酿酒。”

  明朝时平乐盛产的莲酒。该酒又名莲花白、莲花酒,现存关于莲酒的资料很少,多以酒名二字列于史志中,我们只能从当时一些诗文中来窥探莲酒的概貌,而它的造法则不得而知。明人孟洋写了两首关于莲酒的诗,其一曰:“常闻平乐莲花白,绝胜云安曲米香。万里索居愁逐客,一樽遥尉赖乡人。”在诗中,作者认为莲花白(莲酒的别称)大大胜过了名酒云安曲米春[1],足以见得此酒质量之好与名声之高。其二为:“才道莲花即美名,风光仍喜圣人清(清酒的别称——笔者注),他乡欲醉无估值,安得千壶一日倾。”作者在此抱怨没有足够的酒钱,使自己一次喝个痛快。作为一位官员的作者如是说,固有夸张戏谑之嫌,但多少也能反映此酒在当时价格不菲的现实。在下面一首诗中,一位太守将莲酒作为礼品送给远隔它乡的好友,则进一步证实了莲酒实乃上层人士之饮品,弥足珍贵。明人顾麟《谢平乐张太守惠莲酒》曰:“暮冬风寒雪飘飘,湘城冻酒甜如蜜。倾杯欲饮复推去,空对江山坐终日。漓江太守神仙人,双罂远致莲花酒。开轩晓起试三樽,顿洗百斛胸中尘。”莲酒的美名传到一位上级官吏的耳中后,竟刺激了其索取搜刮的贪婪欲望。李绍文《世说新语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明朝一位姓施的官吏在管理平乐时,上级官吏对本郡产的莲花酒索取无度。这位官吏便气愤地说,即便淘干所有江水来酿酒也满足不了他们的欲望,还作诗一首来讽喻此事。后来上级官吏竟良心发现,降低了索取莲酒的数量。

  在广西地区的古代名酒中,昭州酒是比较奇特的一种。《岭外代答》卷六《食用门》云:“诸郡酒皆无足称,昭州酒颇能醉人,闻其造酒时,采曼佗罗花置之瓮面,使酒收其毒气,此何理耶?”此书作者对此作法也不理解。据笔者推测这大概就是昭州酒“颇能醉人”的原因所在,另外也与该酒的药用价值关系颇大。宋人梅挚在他的诗作《昭潭十爱》之九中便有这样的说法:“缥醪(代指昭州酒——笔者注)一樽举,瘴雾四时消。”也就是说,此酒可治瘴雾引起的疾病。

  明人愈安期的《黄使君邀饮榴阴亭,以余不得醉,欲请白将军为犄角,戏成短歌》一诗云:“昭州太守太无事,荷锄手辟衙东地。芸蔬种树复灌花,千片鲜霞错青翠。我来痛饮榴阴亭,光如九枝围夜屏。苍梧缥清恰所好,但愿在地为酒星。对君潇洒大快意,百觚千钟不得醉。惊为酒城不易改,欲令将军出飞骑。君不见汉时落魄高阳生,酒徒胆气纵复横。舌下齐城七十二,谁言不及淮阴兵。”官员处理完政事,在自己手辟的亭台里与同僚一起饮酒作乐,其乐融融、愉快欢畅的心情,对于平民式的生活的向往溢于言表。

 [1]云安曲酒是古代名酒,见刘志文:《烟酒茶俗》,50页,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。

 [1](清)清柱:《平乐府志》,光绪三年本,桂林图书馆藏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  • 首页
  • 电话
  • 留言
  • 位置
  • 会员